【人物简介】王乐,男,1992年生,影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教研室副主任,中国高教影视学会会员,河北省影视家协会、戏剧家协会会员。多次荣获校级“优秀教师”“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。
入职后,我面对的都是一群00后学生。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,那就是知识面广、思想活跃。要想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,绝不会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。明知此事不易,但想做好老师的目标却在我的心中牢牢扎根。一边实践着一边思索,转眼就是五年时光。在这五年里,我不仅送走了三届毕业生,我的身份也从“王老师”变成了学生口中亲切的“乐哥”。
在这里,我就讲述两则小故事吧。
一
思维跳跃、个性突出,这是艺术类学生的共同特点,影视专业学生尤其突出。每届学生中都会有大家普遍认同的“怪咖艺术家”:上课不专心、做事拖沓、不合群,甚至顶撞老师。我的工作室每年也都会幸运地遇到如此的“怪咖艺术家”。
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级的李强同学。2018年,他选择到我工作室学习。当时,同事们都打趣地说我“捡到宝了”,学生们也纷纷质疑说怎么“收留”了他?
到底是个什么样的“大人物”让大家对他如此关注?我带着满心的疑惑开始了与他的接触。
通过留心观察,我发现李强身上确实存在着“怪咖艺术家”的通病,但是我也发现了他与众不同的地方,比如创意独特、见解独到、能熟练运用剪辑软件等等。
掌握了基本情况后,我们开始了第一次的促膝慢谈,聊喜欢的游戏、热爱的电影,聊生活聊梦想……
“老师,是不是经常有人告我的状?”李强试探性地问我。
“别人怎么说我们管不了,你怎么做才是主要的。既然不愿意让别人议论,你就做出点儿成绩给他们看。”我在鼓励他的同时,也注意到他的眼睛慢慢地湿润了。
鼓励,或许是此时此刻最关键的一味药吧,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。
一周后,李强把自己创作的剧本拿给我审核。我告诉他,故事是个好故事,我都想拿过来拍,但是我认为在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上还可以再进一步加强。随后,我又进一步做了专业分析讲解,他很认真地记录着我说的每一句话。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,李强成了工作室的“学霸”,大家都说他“着了魔”,只有我明白,他这是“上了道”。
我俩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,由我说变成他说,由我评论变为他论述。那一个月的时间里,几乎每天晚上都讨论到十点多。无数遍的修改后,他自信地跟我说:“乐哥,我现在对这个作品充满了信心。”……
李强的剧本问题解决了,但,包括李强在内的多数同学的分镜头脚本又出现了新问题。我意识到该认真的讲一讲“拉片子”的课程了。
镜头的组接、剪辑点、节奏和风格的把控等等,一路讲解后,就是大量的“拉片”练习和详细的拉片笔记。一番反复的练习、点评后,我问李强:“知道怎么拉片了吗?”“老师,我大概明白了。”“大概知道其实就是不知道!来吧,给你开小灶!”
“小灶”不仅让他茅塞顿开,也让他逐渐明晰了什么是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。
他的作品成熟后,我安排全班同学一起检验他的战斗成果。他哆哆嗦嗦地把片子拷贝到电脑上后,低着头走回了座位,然后紧张地盯着屏幕。五分钟、十分钟……放映结束时,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,“怪咖艺术家”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荣耀时刻。他激动地奔向我,紧紧地拥抱着我……,那一刻,我们都热泪盈眶。
二
像李强这样的学生基本素质都不赖,只是需要被理解、被尊重和被认可。“个性”之外,他们还有一些小自卑,我们主动地走近他们,多给予他们一些关心,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。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“给乐哥个面子嘛”,恰恰反映了鸿沟不再的师生关系以及他们日渐浓郁的专业学习兴趣。
周玲是我带的2018级学生,豪爽的性格成就了她非常不错的人缘关系。就是这样一位好孩子,却始终觉得自己“懒”,而且又“懒”得难以自拔。
“老师,我真的懒得写本子,也懒得拍,我都不擅长。可能,我真的不该学这个专业。”
平时爱说爱闹的文艺活跃分子,居然自以为“懒”?!听到她的表述后,我分析,懒是假懒,没有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是真,帮她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,以提高学习兴趣才是当务之急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周玲在短片中的客串让我不觉眼前一亮:自然、妥帖、又极具表现力。
“太好啦!谁说一定要搞制作才能出道,学而优也可以演嘛!”当时,我都激动地喊了出来。
虽然找到了一个可能让她对专业感兴趣的点,但是让一个爱美的花季少女放下面子去扮演各种年龄悬殊、性格迥异的“丑”女,真的是一大挑战。
在我不断的肯定和鼓励下,周玲开始了不同角色的扮演经历,从“嗑瓜子的李婶”,到爱管闲事的隔壁三嫂、热心助人的邻居张大娘、慈祥的孩子妈、疯疯癫癫的神婆,周玲在镜头前的一颦一笑、一举手一投足,都成为同学眼中的经典。
“这也太牛了吧…你不去当演员真是亏才了…”大家的夸赞给了周玲十足的信心。
就这样,周玲成了年级里的“当红炸子鸡”。成功的角色扮演让她越演越上瘾,越演越出色。
一天,周玲突然找到我吐露心声:“老师,您指导我吧,我想拍个短片,自导自演,给青春留个纪念。”……
我的一点儿心得
因为年龄相近的缘故,和学生们不自觉地就处成了亦师亦友的亲近关系。师生关系的融洽,也促成了对他们的更深了解。我觉得所谓的因材施教,无非就是关系融洽后,在“希望他们都成才”的愿望引导下而开展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。追述这些故事时,我自己总结这一切的背后都缘于一个字,那就是“爱”。只有心中充满了对学生的“爱”,才不会厚此薄彼,才能一视同仁。我还觉得这种“爱”必须润物细无声、必须像吹面不寒的杨柳风。00后的学生是敏感的,我们也必须得学会做一名细心的老师。
在美院做老师真好!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,真好!
(影视艺术学院 供稿)